本帖最后由 anglewoo 于 2012-1-30 15:45 编辑
最近乐园似乎对这个话题很有兴趣,就当助兴吧。 我对在冻大帖子的44楼的回复略补充几句。我2001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我的高中母校任教,并担任高一班主任。在高一新生未开学的时候军训,与这些也就比我小七八岁的大孩子交流时我发现,要与这些85后沟通,必须要进入他们的话语系统(现在我的那些依然在当老师的前同事们在琢磨95后的话语系统,呵呵),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注意搜集韩寒、郭敬明、张悦然、安妮宝贝的小说,租了台剧《流星花园》来看,正儿八经的听周杰伦甚至学了一首《简单爱》在某个合适的场合小秀了一下。 回到正题。在这些少年成名的作家作品中,我的观察,学生对韩寒的认可度是最高的,而且我个人也觉得,韩寒的《三重门》应该在什么《梦里花落知多少》或者《幻城》这些小说的水平之上。韩寒的年龄比我小,但这不影响我之后陆续购置其不断推出的小说,而且我说了,他的《一座城池》、《毒》、《像少年啦飞驰》等等,平均水平并未超越其17岁推出的处女作《三重门》。 我说我读完了韩寒的全部小说,我不知道是不是也会遭到质疑,事实上,在网络的世界里,我无法自证。我说我读过,但我不可能原文背出所有小说。我不是韩粉,你问我一些小说中的细节,我也不可能全部答对,事实上这种多年前只读过一遍的东西,很多细节我记忆都模糊了。显然,在有罪推定的逻辑框架下,我说这些书都在我的书架上,你说在书架上不一定读;我说那我不看书稍微复述一下小说内容吧,你说这是在昨天突击浏览现炒现卖的,反正我是不是全部读过,我姑且一说,大家也姑且一听,愿意当真的我表示感谢,提出质疑的我就不自证了,我保持沉默的权利总有吧。 必须说明,我不像有些人那样针对冻大是男是女,这个问题我也不感兴趣,虽然我对冻大赞同曹文的逻辑这件事情表示遗憾,但每个人都有赞同别人,反对别人,或者提出独立见解的权利,真伪判断应该剔除道德判断或价值判断,这一点我是欣赏的,蔡京这样的大奸臣我们总不能因为其奸而否认其书法的价值(要知道苏黄米蔡本来蔡指蔡京哦),同样的道理,当朝太祖是个军事家政治家哲学家(我是这么认为的,这是我的权利)就说他的诗词写的好,这个逻辑也是不对的。所以我想,我们只针对曹文的一些主要观点来谈,这总是可以的。 曹文开头对韩三篇的评价是观点错误陈腐,文字平庸。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的。其实这只是一个作家评论另一个作家作品,仅此而已,并不是说曹是作家他就具有权威性合法性客观性。比如阎连科贾平凹等人,骂他们的赞他们的很多都是作家或专业文化学者,所谓“观点错误陈腐,文字平庸”,仁者见仁智者见智,看看近期的《南方人物周刊》吧,评论就与曹不同。 曹文说“这个结论大致上是从这5个方面得出的”,在我看来一条也站不住脚。 第一,从全人全作品的角度,只读了《三重门》的节选就说其伪,这不是客观的评论。什么叫做“无论从思想上心理上和行文上都明显不是出自一个不到17岁的少年之手”?如果夏完淳读到曹文,我想他会哭的。 第二,“太多矛盾疑点硬伤”佐证其非韩寒之作。完全没有论证,逻辑完全不通。这样的言语道断非常的狠,同样的逻辑,我也可以说,就现存资料而言,史记的文本内部有太多的矛盾疑点硬伤,肯定不是司马迁写的,或者大量的传记小说笔记档案显示太多矛盾疑点硬伤,红楼梦肯定不是曹雪芹写的,你能接受么? 第三,16岁能写出20万字的小说,按照曹的判断,这连小概率事件都谈不上,更何况韩寒在一些电视访谈中整个一无所知。用教科书的话来说,这里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,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,没有辩证思维。一部五千言的老子七老八十的人都没读懂,早夭的王弼还不是照样写出一部注疏经典。另外,大家多看近年几个韩寒的电视访谈,如周立波访谈,易中天访谈,还有其与王朔、陈丹青的对谈,新书签售会访谈,等等,就会发现其实在是个在镜头前羞怯,谦虚的人,基本与其在10年前的央视访谈一个样子,与他有点乖张狂狷的文字风格似乎很不统一,但这种不统一又算什么,潘岳还不是写得出闲情赋?难道就因其人品太差吊销其闲情赋的著作权? 第四,一个运动员可不可以成为一名作家?那我要问问张衡,你搞地动仪那种与文学完全不搭边的玩意儿,咋能写出《二京赋》?就此我们应该怀疑张衡地动仪的发明权呢,还是怀疑其《二京赋》的著作权? 第五,对别人甩过来的巴掌表示气急败坏“这不仅太不正常了”……刚入而立的韩寒面对子虚乌有的事情(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)如果不气急败坏才不正常,看看七十多岁的范曾吧,人家还没指名道姓呢,就自己贴上去说有人诽谤,到底哪个不正常。(范曾事件请自己百度) 一一反驳曹文我的精力有限,只捡几个问题而言。 1、16岁的少年能不能对“名人名言”熟练的“旁征博引”,并不是质疑的有效证据。三重门的有些地方很明显看得出来是作者抖机灵,并不是说他“读完”了某一个作家或某一部作品,我小学五年级读《围城》,也能囫囵读懂,当然不排除有些16岁的少年能记住几条名人名言。另外,能引用尚书史记战国策等等古书,并不需要读完作品,甚至读点坊间盗版的文白对照的那种普及读物也可以,有一件事情我印象极深刻,一次与某浙大博士后谈到她的一篇博士论文,我对她提及多种清代诗经著作表示赞叹,结果她说了一句:“哪有时间读完,一般就看看题跋,抽样浏览几页,读读提要类的书。”严肃的学术著作都可以这样生产,更何况是一个16岁的少年生产一部小说。 2、关于16岁的少年能不能在小说里谈“妓女”。必须承认,这个段落用妓女来对家教揶揄很经典,但我觉得没什么不合理的,90年代末的上海又不是古代,而且高中生接触到的信息量已经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,坦白说,我的男学生跟我说起女生月经初潮一套一套的,很多知识我都不知道。另外,这个妓女的比喻似乎也来自钱钟书(也许我记忆有误,有兴趣的自可考证),韩寒不过是一种戏仿,我觉得这个机灵抖的挺成功的。我要强调的是,说毒品有害的不是一定尝试过毒品,新闻联播里说“很黄很暴力”的那个小女孩难道就真的看过欧亚AV? 3、很多成人儿童作家可以模仿儿童的口吻,少年模仿成人难道就真的“几乎不可能”?这个问题几乎就是伪命题。白居易写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才16岁,夏完淳写《大哀赋》也是16岁。另外少年与成人的界限在哪里?几岁模仿成人口吻才是可能?有没有什么标准? 4、韩氏父子笔迹像不像的问题。我觉得如果有公安侦察系统的笔迹专家愿意看一看,这个问题可以迎刃而解。 曹文最后提到几个“平反”方案,有点可笑。 第一,让30岁的韩寒接受作文考试,模仿10多年前的新概念大赛,你以为是穿越啊?“刻舟求剑”这个成语用在这里,再恰当不过。 第二,小说生产不是工业产品生产,就算把父子隔开,韩寒如果写不出小说,并不能代表其就不能写小说,也不能就此证明其没能力写出三重门,建国后的沈从文就不写小说,难道就此说明沈从文之前的都造假?钱钟书的围城也是孤篇横绝,据说后来还准备写一个小说的,但因为一些缘故放弃了,难道我们就说钱钟书后面的没写出来,前面的围城也是造假? 第三,接受采访或者拒绝采访是一个人的自由,不能因为一个人拒绝采访就说起心里有鬼,比如一起案件有50名目击者,但请注意,理论上这些目击者是有权利不出庭作证的。不愿意谈自己的作品,这是一个作家的权利,中外作家比比皆是,卡夫卡本来还想烧掉自己的全部作品呢,这怎么说? 第四,敦促韩寒证明自己的清白,通过煽动购买韩寒作品人到法院起诉,这个思路非常危险,这种案件够不上刑事吧,那么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,你无法举证而要求被告举证,我有理由怀疑曹基本属于法盲。 另外,作家现在居然变成了高危行业,有人看你不爽,拔腿就到法院告你伪作啦,代笔啦,抄袭啦,而且你还不许气急败坏,必须自证,你保持沉默就说你心虚。我们不妨问问冻大,既然你想通过曹文来对网友纠偏,不要纠缠道德问题,多谈真伪问题,但反观曹文的逻辑,你说这是真伪问题还是道德问题?
|